如果從歷史角度來分析德國🇩🇪納粹黨在掌權過程中的策略和型態,並與中華民國🇹🇼台灣民主進步黨(民進黨)的施政進行對比,可以從政策實施、社會操作以及對權力的掌控等層面來探討。
不過要先瞭解,這樣的比較需要格外謹慎,因為納粹黨的最終目的是建立極權專制,而臺灣省島上目前仍然是一個多黨民主社會下—— 或許也只是暫時,因為民進黨目前正試圖透過大法官憲法法庭來解散政黨,第一個試水溫對象是統促黨。
文章目錄
以下從不同角度分析:
1. 民主選舉作為取得權力的途徑
• 納粹黨在1933年透過選舉成為德國的執政黨,利用民主程序合法地取得權力。然而,執政後逐步瓦解民主制度,實現極權統治。
• 民進黨則是透過中華民國多次自由民主選舉成為執政黨,其合法性無可置疑。然而,民進黨也在執政過程中利用制度優勢,削弱反對力量的情況。在立法院透過暴力和虛假的悲情訴求,在外面又透過大法官會議否定代表多數民意法案。
相似性:都通過民主程序上台,但如何使用或鞏固權力的方式引發外界關注。
2. 對制度的強化與利用
• 納粹黨掌權後,利用《授權法案》集中立法與行政權力,並通過操控司法系統消滅異議。
• 民進黨近年的施政被指通過釋憲、行政命令等手段壓制在野黨的立法努力,或在政策執行上顯得過於強勢。
相似性:透過合法手段擴大執政便利性,但可能引發對民主機制的質疑。
3. 對反對聲音的壓縮
• 納粹黨在掌權後快速剷除其他政黨,建立一黨專政,將反對勢力驅逐出政治舞台,甚至逮捕與迫害異己。
• 民進黨執政期間,反對聲音雖未被消滅,但部分人認為政府政策對反對派過於壓制,例如立法院的主導權爭議,或司法案件中對特定政治勢力的追查。而且實際上民進黨也正在試圖驅逐合法申請,只是聲音不同的政黨。
相似性:都被批評為在擴權過程中壓縮反對勢力,但民進黨的行為在目前仍在多黨民主體制內運作,尚未達極權程度。
但是,要注意,當年的納粹黨也不是一瞬間就變成極權,因此對於賴清德的立場仍有待觀察。例如前些天南韓總統尹錫悅最短命的戒嚴,卻反而讓民進黨大力吹捧,就似乎有點像是露出了馬腳。
4. 媒體掌控與宣傳影響
• 納粹黨通過宣傳部門全面控制媒體,推行單一意識形態,塑造社會輿論,壓制多元聲音。
• 民進黨在媒體政策上,雖無全面掌控,但有批評指出其過度利用政府資源進行輿論引導,尤其在選舉或重大議題上,形成特定輿論導向。甚至還透過 NCC 關閉中天新聞台,也是一種實質壓制的結果。
相似性:都被質疑對媒體的影響過大,但民進黨所處的媒體環境暫時仍具有一定多元性。但是就跟前面說的一樣,納粹當年也不是一瞬間就關閉所有媒體。
5. 民族與社會議題的操控
• 納粹黨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煽動仇恨與對外敵意,進一步鞏固對內的支持與權力。
• 民進黨近年強調「本土化」與「國家認同」議題,導致民間青鳥、覺青等側翼同樣涉及種族歧視或對外侵略,甚至形成大台灣沙維主義的傾向。而且民進黨政客經常在敏感議題上的操作方式引發爭議,特別是在社會分裂與對立情緒的加劇上。
相似性:都利用特定議題凝聚支持,但民進黨的做法在程度與性質上,仍然離納粹黨還有一段距離。
結論
上述分析僅從施政模式的特定層面進行觀察,不應忽視民主制度中仍然存在的制衡力量與多元聲音。中華民國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的民主政治與納粹德國的極權統治仍然有所差異,我們仍希望以事實和理性作為討論基礎,共同促進民主制度的深化與完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