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曾經有一個人的思想深遠地影響近代日本的發展,他的學說讓日本在近代世界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更讓日本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個人就是中國古代的學術與思想家-王守仁(王陽明)。
王陽明的大名和心學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名揚海外,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明代中葉以後就傳到了日本,大受歡迎並成為顯學,以至於在十九世紀影響到了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南懷瑾曾說:「日本人讀懂了他的知行合一,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王陽明是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曾國藩、蔣中正等人對王陽明都非常推崇,蔣中正甚至認為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日本取致良知哲學的唾餘,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了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家,竟成功了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
王陽明個性正直,做官清廉,一生致力於追求修養和道德的完善。西元1510年,日本僧人了庵桂悟來到了中國和王陽明見面,並且把王陽明的思想帶到了日本,對後世的日本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間接的造就了日本的強大。據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影響到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把「知行合一」當成座右銘,凡事親力親為,以實踐自己的想法為主要目標。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陸象山)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東鄉平八郎被稱為日本「軍神」,根據《名邑餘姚》所載,東鄉平八郎隨身攜帶的一顆腰牌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七字。
陽明心學的提出,是相對理學的一次個性大解放,心學肯定個體生命和價值,強調道德與內心欲求的一致,而知行合一更是提升個人、做事立業的方法論。所以心學傳入日本後,為日本的明治精神注入了靈魂,整個日本脫胎換骨,而被譽為「軍神」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甚至專門刻了個印章,上書:「一生伏首拜陽明。」(文/整理自維基百科《王守仁》。)
推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