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巡撫 劉銘傳 獲悉日本侵略臺灣氣急攻心口吐鮮血

徐徐翻開臺灣歷史篇章,各種驚心動魄的傳說不斷;明清時代的臺灣以中法戰爭為起始,經歷開山撫番、建造鐵路等等變動,朝著現代化邁出重要的一小步。

這些過往記憶,都在群眾的口耳相傳中保存下來,甚或變成戲曲上演,讓劉銘傳獲得臺灣第一巡府的尊稱,並有臺灣現代化之父與臺灣鐵路之父等名號響徹臺灣寶島。

近年有許多人以這些歷史故事當背景,撰寫出一幕幕深入人心的戲劇故事,其中,《一品夫人芝麻官》,更是以中法戰爭的主角當藍圖,用詼諧生動的筆法創造了角色廖閩川,而這位廖閩川的原形,就是開臺第一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 臺灣建省第一人
劉銘傳 臺灣建省第一人

劉銘傳 – 淮軍悍將得國寶

劉銘傳原籍安徽合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1836年9月7日)生於大潛山下潘龍墩(今屬肥西縣)。

劉銘傳年幼時僅受過幾年私塾教育,但在讀書期間,他知曉了不少古聖先賢的事跡,因而培養出一番豪情壯志。年少時期的劉銘傳期許著自己能大丈夫當生有爵,死有諡。

劉銘傳 臺灣建省第一人
劉銘傳 臺灣建省第一人

劉銘傳出生後不久,清廷先後在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中戰敗,內部又發生太平天國的動亂,民不聊生的現象十分嚴重,劉銘傳的父親為了謀生,不得已做起不法的勾當,販賣私鹽以圖利,當時稱為鹽梟。

鹽梟經常在大江南北各地東奔西跑,接觸的階層頗為複雜,黑白兩道都要有所來往,有時也難免發生一些逞勇鬥狠的事,劉銘傳跟著父親奔波,倒比一般年輕人顯得早熟又具膽識。

當太平天國動亂席捲中國時,劉銘傳的家鄉也受到波及。

公元一八五四年,劉銘傳組織團練,竟然屢建戰功。到了1862年,李鴻章(1823~1901)代表朝廷招募軍隊征討太平軍,劉銘傳決定率眾投靠,成為淮勇五營(即最初的淮軍)中銘字營的首領千總(營長),這一年,劉銘傳二十六歲。

數年之內,劉銘傳作為淮軍悍將,在平定太平天國時戰功卓著,兩年內一路飆升為游擊(旅長)、參將(師長)、副將(副軍長)、總兵(軍長)和提督(軍區司令)。

1868年在消滅捻軍後受封一等男爵。他所率的銘軍全軍一萬兩千人,分左中右三軍和步騎炮三個兵種,所用武器全部改為泰西新式,就是說清一色的洋槍洋炮,成為淮軍中首屈一指的勁旅。

內戰之事,不必一一敘述。有一件事倒值得細表一番。

1864年,劉銘傳率部占領常州後,住在原太平軍護王陳坤書府中養傷,有一天,聽到馬槽發出金屬撞擊的清脆聲,叫士兵洗刷乾淨,發現原來是一件青銅器。高一尺二,長三尺九,寬二尺四,中空,腹深一尺一,重約四七○余斤。外觀布滿雲狀花紋,底部有八行一一一個蝌蚪形文字,叫籀文,又稱大篆,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創的文字,已有兩千八百多年歷史。

劉銘傳下令運回家鄉劉老圩(潘龍墩附近)請人考證,竟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前八一六年),西虢國諸侯小兒子姬白(季子白)所製作的銅盤,稱為「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此銅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是無價的國寶。它是道光年間,在古代西虢國所在的陜西寶雞縣被一個農民挖出來的。當時眉縣縣令徐燮鈞用小錢買下,卸任後帶回家鄉常州。

太平軍占領常州後,把徐府作了護王陳坤書的王府。護王沒什麼文化,不知此物是寶,見它腹空,就用來作為馬槽放草料餵馬。

劉銘傳獲此國寶,欣喜若狂。此號稱西周著名三大青銅器之首的國寶在劉家珍藏整整八十六年,歷經四代人之後,於一九五○年捐獻給國家,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這正應了劉銘傳當年說過的一句話:清平世道,寶盤終歸要歸諸天下。

至於另外兩件青銅國寶「散氏盤」和「毛公鼎」現保存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

赴臺抗法戰強敵

一八八四年,中法之戰正酣,法軍侵犯臺灣,形勢危迫,清廷令劉銘傳任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又立即授為福建巡撫(當時臺灣為福建一部分)、並加授兵部尚書銜。同年五月,劉銘傳抵達臺北,統籌備戰。

臺灣雖是海疆重地,系東南安危,但軍政不整,餉械也短缺。劉銘傳將原有和增援的兵力 1.65 萬人重新部署,把防務中心移往北部,駐兵四千,趕築炮台,在臺北設立大營,嚴陣以待。

沒多久,法國組成遠東艦隊,由孤拔統率,八月五日來攻基隆。劉銘傳旗開得勝,法軍傷亡一百多人,清軍不但殺了法軍中隊長三人,還奪得法軍連隊旗兩面。

劉銘傳 赴臺抗法戰強敵
劉銘傳 赴臺抗法戰強敵

劉銘傳對抗法軍

法軍受挫後,於二十三日轉而襲擊福州,擊沉擊傷南洋水師十一艦,又炮轟馬尾船廠,將其擊毀。閩浙總督驚嚇而走。朝廷命大學士左宗棠到福建治軍,人心粗定。劉銘傳抓緊時間整修軍備,準備再戰。

法軍掌握了制海權,分兵兩路進攻基隆和滬尾(今淡水)。劉銘傳得不到增援,兵力不足。他認為滬尾是臺北的要害,滬尾一淪陷,臺北府城就岌岌可危,而基隆海港完全處於敵艦大炮射程之內,防守不易,且距離臺北較遠,沿途地形複雜,處處可以設防阻敵。於是大膽決定,從基隆撤軍,只留統領林朝棟駐守城南的獅球嶺,而把主力用在守滬尾。

十月八日晨,法軍炮轟滬尾,海軍陸戰隊近千人登陸後遭到埋伏,戰鬥持續四小時,法軍被斬首二十五名,內軍官兩人,被擊斃士兵三百餘人,十四人當了俘虜,七十八人因潰逃溺水身亡。清軍陣亡哨官(排長)三名,死傷兵勇百餘人,大獲全勝。這就是臺灣歷史上有名的滬尾大捷。

基隆方面,法軍兵士三千登陸,占領了空城,雖圖謀南下,但始終攻不下獅球嶺炮台。大戰持續八個月,孤拔只好第二年春天轉而攻澎湖,後來病死在那裡。

一八八五年三月,清軍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四月四日,《中法議和條約》簽訂,宣告了法軍侵略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終。根據條約,六月二十一日,法軍撤離基隆,七月份撤離澎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擊下,法軍占領臺灣的企圖破產,只在基隆留下了一座巨大悲慘的墳場,內有五百多個法軍官兵,成為侵略者可恥下場的永久標誌。而劉銘傳作為這場抗法保臺戰爭的指揮者,則在近代中國史冊上留下了英名。

臺灣建省氣象新

中法戰爭讓清廷了解到臺灣海防地位的重要,戰爭結束後,清廷立即決定臺灣正式建省,任命抗法有功的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幹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在任職巡撫的六年中,對臺灣的行政、防務、財政、生產、教育、交通等多方面,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使臺灣面貌煥然改觀,成為自強新政中的模範省。

行政上增設府縣。清初僅設一府三縣,後增為四縣。到沈葆楨一八七五年來臺時,增設一府四縣,共有二府八縣四廳,仍然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劉銘傳把臺灣擴建為三府一州六廳十一縣,劃疆分守,粗具規模,奠定了今日臺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人口增至二五四萬(一八九三年)。

防務上,劉銘傳淘汰庸兵,只留三十五營,訓練新兵,全部改用洋槍。防務日漸充實。並增設軍械所、機器廠、火藥局、水雷局,以生產和儲存武器。他還下令在淡水、基隆、澎湖等地趕建炮台。如今,淡水紅毛城西邊約半公里有一處炮台遺址,名滬尾炮台,城門上劉銘傳題有北門鎖鑰四個字,就是當年劉銘傳督建的,目前是臺灣二級古蹟。

財政上,清理田賦,丈量土地,清出溢額土地四百萬畝,田賦呈三四倍增長。茶稅、鹽稅、樟腦稅等各項收入大增。財政總收入從九十萬兩激增至三百萬兩,最高達四五○萬兩。國防、建設經費始有著落。

經濟上興辦新式企業。建煤務局、煤油局、伐木局、水電站,還設立腦磺總局,用新法熬制樟腦、硫磺等,獲利甚豐。他還在新加坡設立招商局,招商引資。在臺北裝設電燈、電話、開鑿新式水井、用上自來水,購買蒸汽碾路機、架鐵橋,設醫院,在短短几年裡把臺北建成一個清潔整齊的近代化城市,有小上海之稱。

教育方面,提倡新式教育。他於一八八七年在臺北大稻埕創辦西學堂一所,聘請西人教習外語、數理化、測繪、史地等課程,中國教習講授漢文課程。一八九○年又創辦電報學堂。同年,設立番學堂,選番童(原住民子弟)入學,授以漢文、書算和禮節等,每三日由教習領導出遊一次,使與漢人多所接觸。在劉銘傳的積極倡導下,臺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交通方面,劉銘傳開設輪船公司,積極發展航運,開闢通往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航線。鋪設電報線,全臺設電報局十二處,使臺灣與大陸信息瞬息相通。創辦獨立經營的郵政,全臺共設郵局四十多處,開創了中國自辦民用公共事業的先例。而最受後世稱譽的則是修築中國自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

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 自辦鐵路第一人

劉銘傳是近代大倡興修鐵路的第一人。

早在 1880 年,劉銘傳就向清政府上過《籌造鐵路自強折》,但當時遭到政治保守派的反對。

在臺灣推行新政期間,劉銘傳尤其致力於交通的建設,制定了以興造鐵路為網鈕、輔之以電線郵政的方針。

1887年,臺灣鐵路總局在臺北成立,並由大稻埕開始分南北動工,期間經過許多艱辛,也有不少工程人員犧牲,特別是基隆獅球嶺隧道的挖鑿就費了好一番功夫。

“想當初這獅球嶺屏障了我軍,讓法軍不得進犯臺北,如今這隧道開鑿卻又如此艱困,皇天后土,還請指點迷津,保佑工程順利進行。”劉銘傳對天喃喃自語。

在當時尚未進入機械化時代,開鑿隧道談何容易。

一個兩路進擊,中間會合的大膽想法被劉銘傳採納。他發布命令,兵勇兩路鑿隧道者,凡多開一米者,晉升一級,賞銀一兩。長達五七四米的隧道真的鑿通時,劉銘傳親筆寫下了曠宇天開四個字,至今仍高懸在獅球嶺隧道的上方。

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 自辦鐵路第一人
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 自辦鐵路第一人

1891年,基隆到臺北段完工通車。1893年延長到新竹。自基隆經臺北至新竹,鐵路總長 106.7 公里。前後歷時六年,用銀一二九萬餘兩。臺灣鐵路在中國近代鐵路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1867年英商擅自在上海興築的吳淞鐵路是中國土地上出現的第一條鐵路的話(一年後被清政府拆除),如果說 1881 年興建的 9.7 公里長的唐(山)胥(各莊)運煤鐵路是中國政府批准的第一條鐵路的話(開平礦務局系中英合辦),那麼,臺灣鐵路就是中國自行集資(部分資金來自南洋華僑)、自行主辦、自行控制全部權益的第一條鐵路,是中國近代交通史上的重大成就,也為往後臺灣鐵路網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1891年,劉銘傳以體弱為由,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而離開臺灣。

1895年劉銘傳在聽到日本侵略中國導致甲午戰爭失敗而被逼割讓臺灣、澎湖進入黑暗的日據時代消息後,憂思鬱結,口吐鮮血不止,病倒在床。一八九六年一月十二日逝世。朝廷追贈他太子少保銜,諡號壯肅。

劉銘傳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基礎,沒有辜負生有爵,死有諡的自我期許,被後人尊稱臺灣鐵路之父、臺灣現代化之父。

明清數百年的時光,在臺灣建樹最多的人物,除了鄭成功以外,就要數劉銘傳。臺北新公園(現更名228和平公園)內豎有劉銘傳銅像,紀念這位帶領臺灣走向現代化的先驅。

看更多

  1. 劉銘傳 – 臺灣現代化之父 (臺灣鐵路之父)
  2. 劉銘傳 – 臺灣建省邁向現代化的歷史事件簿
  3. 日本靠武力侵略佔領臺灣 馬關條約下的華人血淚

少年少女,別害羞!

這裡沒有任何把戲,只有真實!
訂閱我們索取您的獨家政客鬼話。

我們不發垃圾郵件! 有關更多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privacy polic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更多文章

推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