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見臺灣這部電影以來,我一直深深覺得臺灣的電影環境,恩,套句柯文哲說的,很奇怪。總覺得是不是臺灣的電視頻道不夠,所以才將電視等級的影像拿去電影院播放(當然不是)。
每部電影的導演總愛稱自己籌備這部電影已經花了十幾二十年。然後每部電影上檔後又都是幾億幾億的刷新紀錄(相關黑幕可參考國內某殭屍派導演在臉書上的爆料)。
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這些導演的想法,他們大概以為這樣宣傳,就能讓國人滿心以為又有一部鉅作出來,接著就是產生群眾阿呆效應的一股腦擠到電影院裡頭去當大爺。
老鷹想飛是近期正在檔上的電影,身邊有些朋友無論是衝著「支持國片」、「支持保育類動物」、「支持耗盡心血的生態研究者」,甚至是「愛呆灣」等原因,總之,他們都帶著家人前往電影院「支持」這部「電影」。
但是真的問他們老鷹想飛這部電影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老實說,除了緊握雙手說要保護生態之外,他們大多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全部都是衝著「支持」什麼而去看這部電影,就連一些官方宣傳也是如此。然而,這種支持對於一名創作者而言,是最糟糕的群眾效應,更遑論是利用這類同理心的想法。
我不認為老鷹想飛能被稱得上是一部「電影」,在電影院裡放送這部影片是種浪費,更別提要花錢去看這部影像。在商業化的層層剝削下,我更希望大家能將這些錢直接捐款贊助各地鳥會,協助鳥會能有更充分的經費進行鳥類救援與保育。
如果沒有吳念真充滿磁性的旁白,如果沒有林強動人的配樂,如果沒有少數幾個為拍而拍的空拍特效,老鷹想飛充其量就只是一部乏味的生態記錄影像,而且還只是以台灣這座小島的角度在思考生態。
就算導演拿去 Discovery 或 National Geography 頻道販售,可能都還會被考慮是否購買版權的那種。
而我剛剛講的特點,已經在預告片充分展現了,也難怪有電影人曾經說過,預告片的內容其實已經佔據整部電影 70% 的精華。
事實上如果你看過網路上一堆對於老鷹想飛這部紀錄片的評論,應該也不難發現所有人大多在稱讚吳念真的旁白很好聽、林強的配樂很好聽,再沒有其他的了。
如果我是一名電影導演,如果我需要用溫情攻勢才能吸引人進到電影院看電影,那我會回鄉下老家構思更具情感渲染力的作品。
如果你是一名觀眾,平常沒有觀看紀錄片的習慣,甚至看紀錄片會看到睡著(大概只有相關議題的專業人士能看得津津有味),那我建議你把時間用在親自走到戶外觀看正在飛翔的老鷹,多存些錢捐錢給相關鳥會,並且把只有一時的感動花在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對生態保護的反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