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證所稅?為什麼我們應該支持政府徵收證所稅?

「證所稅」,最近在媒體上吵得很夯的一個舊名詞。有多舊?最近一次出現可以推回到 1988 年那個時空(當然更早之前就有了)。有多夯?Google的搜尋紀錄顯示為 8,930,000 筆資料。
我先提幾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一、什麼是證所稅?
二、證所稅與證交稅有何不同?
三、既然有證交稅,為何又要證所稅?
現今財政部長 劉億如 的母親 郭婉容 教授,在過去擔任財政部長乙職時就曾經推動過「證所稅」,但是當政府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導致股市接連十多日的全面跌停。
聽聞老一輩投資人的描述,證所稅在當年可是嚇倒了一大群投資人,不僅高達 20% 的課徵稅率,加上當時的民風使然(現在都還有人要逃漏稅,更何況是當年對稅的概念不高的那時代),使得當年的證所稅只能草草收場。但是郭教授可沒打算放棄證券市場的稅收,隨後不久,便改徵目前為眾人所熟知的證交稅,也就是在證券市場進行交易時所需繳交的保護費(誤)。
目前證交稅的稅收方式,是以每次賣出股票為一個起徵點,其價格約為股票賣出價格乘以0.00299(例如:賣出一張100元的股票,除了銀行收取的手續費外,證交稅為299元)。
與其說證交稅是一種賦稅,還不如說它是一種繳交給政府的保護費服務費。然而,既然是實體市場的交易行為,我們有可能賺錢,當然也可能賠錢,但是證交稅不管你的盈虧,只要你有賣出股票的行為,政府就會從你的交易資金中直接扣除。
是不是感覺很不公平?銀行、政府都想從你的投資中分到一杯羹。

為何一定是證所稅?

我們要先知道,無論政府用了什麼名目的稅收,都是他們想從人民身上取得資產的一種方式。隨著政府財政黑洞越來越大,他們就會想出更多名稱的稅制,好在人民身上取得更多的資產,無論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差別只在於這個政府是否能收的巧,收的妙,以及收的公平公正與公開透明。
這一次 馬英九 教授競選總統連任成功,立刻提拔 劉億如 教授就任財政部長(母親、女兒皆擔任財政部長的「運氣」,說明政治需要非常現實),這兩位教授的組合,在還沒就任前就如火如荼的進行一系列的施政措施。說個冷笑話,我們在過去都不曾看到如此萬馬奔騰(馬總統?)的行政效率。
證所稅的全名是「證券交易所得稅」,主要是針對證券交易中「獲利」的部份進行課。也有有人期待未來的制度是連虧損都能拿來抵稅。
不少人對於政府這次的證所稅抱持著兩極態度,樂觀的那群人認為,如果課徵證所稅,可以減免甚至免收證交稅,將更有利於證券市場的活絡。但是在馬英九總統近日的談話中,我們似乎可以發現事實完全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媒體報導:「 馬英九表示,任何一項改革,都得要一步步漸進來完成,財政部提出的證所稅改革方案,至少可以課到過去沒有被課稅的所得,比較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基本上應該是可行的方案。」

華爾街上的民眾抗議(圖片來源:Taradji)
華爾街上的民眾抗議(圖片來源:Taradji)

我在馬英九總統的談話中,看到「過去沒被課稅的所得」的描述。朋友啊,看到沒有,我們的政府真正的意思是:「耶,還有這個可以抽稅!
在行政院與總統府的共識中,證所稅可以說是確定要實施的稅賦政策。財政部目前提出的規劃,是針對每年在證券市場中獲利達三百萬以上的人進行課稅,而目前眾人預測證所稅的稅率約落在 5% – 20% 之間。
我們在這邊以年獲利達 300 萬元的大戶們為例,用 5% 的稅率計算,每年最低需繳交的證所稅達 150,000 元。
回過頭來看,如果是目前的證交稅,以一次就能賺到 300 萬元的交易,我們假設以 1 億元購買 10 萬元股票,共 1000 張,並在 103,000 元時一次賣出,獲利達三百萬,那麼在這次交易中,證交稅又需要繳交多少呢?
答案是 307,970 元。
什麼!證交稅竟然交比證所稅還多 2 倍。
我在這邊是以非常極端的例子來讓給大家瞭解,證所稅並不一定比較差,而證交稅也不一定就比較好。但是別忘記,目前政府看來是打算將證所稅與證交稅通吃,套一句石門水庫旁鮮魚餐廳的術語,就是「一魚兩吃」(或是採用二選一的配套方式)。
再舉一個例子來看,若我們是從 10 萬元買入,等漲到 40 萬元再賣出,這樣子要賺到三百萬,只需投入一百萬元的成本,證交稅僅需 11960 元 。這樣一來,證交稅與證所稅之間的差異,就高達 12.5 倍。
難怪有人說政府不收證所稅就肯定是傻瓜

證所稅有什麼優點?

以目前證交稅的模式,政府每年已經可以從投資人身上獲得千億等級的稅收。而未來證所稅主要狙擊的對象,據稱是國內證券市場中不到 10% 的超級投資者。這一種限制,正是證所稅的優點之一,可以從富人(有三百萬的股票獲利,肯定是有錢人)身上課徵到更多的稅收。
大家還記得先前政府提出的奢侈稅嗎?
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人都已經想到許多對抗奢侈稅的方法,包括假婚姻、以租代買、房屋信託、假贈與及假合約等等,這些方法甚至不乏遊走在法律邊緣。其實證所稅與奢侈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富人稅的一種,光是這一點對我這個窮人而言,便是選擇性的相對優點。
但是要如何避免超級投資人濫用人頭戶,造成光有稅制卻無稅可課的窘境;更不用說,如果證交稅為了因應民意而調降,這樣一來一往是否會造成政府的稅收反而更為短少,是政府應該積極面對的一個課題(如果要全面查帳,可能造成人力成本提高,結果還是從稅收中支出)。

證所稅的缺點只是利空?

隨著證所稅議題的發燒,國內股市「恰巧」的接連跌了幾天。我個人並不認為證所稅會是利空,至少不該是影響到整個證券市場的那種利空。這幾天的下跌會與證所稅會連上關係,多半還是與新聞操作有關。
別忘了,行政院就算真的想課徵證所稅,也得先送立法院審核通過,而真正執行的時間點,也是 2013 年之後的事情。
同時,包括:一、散戶實際佔國內證券市場中的多數,二、真正被證所稅影響的投資者,只佔市場總額的 5%,及三、5% 中實際上又包含如基金等中長期投資者等實際需要考量的因子,無論我在這些數據中如何分析,都不認為證券市場會被那 5% 的人影響,尤其那 5% 其實又應該比起一般投資人更理性(或者更衝動)。
但事實告訴我,錯了。
「或許那些超高級投資者是要趁現在先賣出,未來再買回,以墊高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用來減少證所稅的支出。」這是目前市場上最流行的說法,連陳文茜都在節目中提到過相關的概念。
但是,如果單單靠那 5% 的投資者,就能左右整體市場的走向,那麼全世界的證券市場老早就已經煙消雲散。可是不能否認,光是這 5% 的超級投資者,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確實是有能力影響股票市場長達數天至數周之久,而這就是一種「勢」。這種現象的形成,恰符合行為財務學的基本假設:

  1. 投資人是不理性的(Irrational)
  2. 市場對利多或利空的反應,不是「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就是「過度反應(Over-Reaction)」。

證所稅結論

台灣不僅經濟體的規模遠小於許多國家,產業價值也是。以南韓來說,光是三星企業的總市值,就大於臺灣前三名企業的市值總和,這已經不僅僅是「市場規模」的說法就可以替政府緩頰。
政府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經濟活絡,讓人願意投資,而證所稅如果收得巧妙,確實可讓擁有大筆資金的投資人,將資金長期投入股市中;然而,這個基礎必須建立在相對穩健的市場價值,目前我只看到許多公司派在惡整投資人(例如大什麼、華什麼的那些)。
證所稅是政府依照法律制定的一種稅賦,人民可以喜歡它(應該沒人)或是討厭它,無論是哪種聲音,我們都應該尊重。
喜歡證所稅的人,多半是因為證所稅的課徵,可以讓政府有更多的稅金來源(但是政府不會賺錢也不會花錢的老問題並不會因此改善)。而討厭證所稅的人,不用想也知道是那些超級投資者。
我一直相信政策應該是友善的,但是政策老是不讓我們相信。就連這次證所稅的問題也是處理得拖泥帶水,讓不安定感在股民之間蔓延,這也是馬英九希望討好每個人的最嚴重後遺症。
如果你想問有證所稅是否會讓我國市場更美好?我只能依現有的資訊告訴你,不知道!
但如果你是清楚的問我,證所稅只會徵收到超級投資者的錢,並且有效增加政府稅收,那麼我就是贊成(壞心)。
反過來看,如果你問我,沒有證所稅是否會更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現在已經夠糟了(攤手)。

參考資料:

  1. 不調降證交稅又想徵收證所稅,還有什麼比這個還糟糕?
  2. 股票投資:證所稅上路,你想好該用哪種方式報稅了嗎?

少年少女,別害羞!

這裡沒有任何把戲,只有真實!
訂閱我們索取您的獨家政客鬼話。

我們不發垃圾郵件! 有關更多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privacy policy」。

推薦好書